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

溯溪運動~講座 (一)

一、簡介溯溪活動

溯溪是一項結合登山、攀岩、露營、游泳、繩索操作、野外求生、定位活動、賞鳥等綜合性
技術的戶外運動。「晉太元中,武陵人,捕魚為業,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;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……」這原是隱逸詩人陶淵明心中虛構的美麗夢土〜一個與世隔絕的神秘桃花源。

在今日,避世的樂園或許難尋,但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的美景,於溯溪的過程中卻常可領略,而每一幽暗曲折的溪流轉彎處,總也蘊藏著無限的希望和驚喜。

日人稱之為澤登,我們叫溯溪,其實以「溪谷攀登」較為傳神、切實。溯溪是由下游逆水而上,克服當中之急流,深潭、岩石、瀑布等地形。可一天來回可分段,也可完全溯登。

二、溪谷的吸引力

神秘感=未知冒險、驚喜
新鮮感=稜線縱走日久生厭,溪谷趣味多
清涼感=幽暗溪谷、水冷溪水乃避暑勝地
林相之美=隨季節、高度、緯度而變化多端
瀑布之美=形狀、大小各異其趣,美不勝收
情趣之旅=溪谷有垂釣、捉蝦、營火、煮菜、採蘭、賞鳥、戲水等趣味性活動。

人們進入溪谷的原因

獵人打獵、造林伐木、地理探測、生物調查、探勘新路線

三、溯溪活動史

世界古文明皆源自河流,中國文化源自黃河,兩河文化源自底格里河、幼發拉底河,埃及古文
明源自尼羅 河。大陸、內陸之開發也都循著溪谷而上,亞馬遜河、密西西比河等,揭開人類與
大自然博鬥的長成史,人類為了獲取資源求生存發展,都是沿著溪流居住與開發,遠古人類早
就循著溪流而奮鬥。

中國最出名的溯溪活動當指晉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,為了避秦他們溯溪而找到了世外桃源。台
灣早在十九世 紀中葉就有外國人進入台灣溪谷,有些傳教士為傳播福音,旅行家為了探險,學
者為生物調查而活躍於溪 谷,先民渡海,開拓台灣也都是河流,溪口登陸,溯溪開發。

四、溯溪運動史

目前全世界溯溪最興盛的國家是日本,早在1933年,日本就在東京成立「徒步溪流會」組織,
推展溯溪運 動,風行全國,所有大小溪流都經開發整理。現在日本,除大學山岳部外最出名兩
大團體為海外溯行同人會 與名古屋ACC,皆和國內溯溪界密切交流。

民國52年 臺灣山岳會林樹封、陳建地兩位老前輩,就帶日本亞細亞大學關西支部隊溯荖濃溪登
玉 山,歷經16天回到阿里山。
民國71年 日本大阪草鞋會會長川崎 實、清水 裕、茂木完治等人來台申請溯登沙里仙溪、遇颱
風而 返。
民國72年 大阪山之會—楠梓仙溪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大阪草鞋會—沙里仙溪
民國73年4月 七家灣溪登雪山

民國74年4月 陶塞溪登南湖大山

民國75年12月 隘寮南溪登北大武山

民國76年77年 大安溪登大霸尖山

唯金溪登關山、伊卡丸溪登雪山、司界蘭溪登雪山、雪山溪登雪山、塔次基里溪登奇萊北峰、馬達拉溪登伊澤山、塔羅灣溪登能高北峰、馬海濮溪登能高主山、太麻里溪登北大武山、金崙溪登南大武山、新武呂(大崙溪)登卑南主山、山花奴奴溪溯源他羅瑪林池(大鬼湖)、鹿野溪溯源大小鬼湖、三棧溪登太魯閣大山、龍(鳳)溪登立霧主山、荖西溪登三角錐山、馬太鞍溪登丹大山、清水溪登新康山、豐坪(太平)溪登丹大山、大南溪溯源巴油池(小鬼湖)、萬里橋溪溯源樂嘉溫泉等等。

民國72年6月 彰化山協成立溯溪俱樂部

民國73年11月 中華山協台北溯溪俱樂部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高雄成立岩雪溯溪俱樂部

接著陸續有台北、桃園、苗栗等地的同好陸續組成溯溪俱樂部推展活動。面對台灣成千上萬的
溪谷,國人應 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積極培養全方位的溯溪人才,單靠數個溯溪團體的努力還是
不夠的,而值得欣慰的是公元2000年的到來,由中華民國溯溪協會發起的第一屆全國溯溪技能
觀摩會為台灣溯溪界作了交流溝通,至今已分由北、中、南部溯溪團體舉辦了九屆全國溯溪技
能觀摩會,儼然成為年度性熱鬧非凡的溯溪推廣運 動。各地山社成立溯溪組開辦活動迄今。

五、山與溪谷精神宗旨觀念方法皆同

溯溪之特性與一般登山之特性比較
溯溪之特性〜〔陰柔〕
神秘、未知﹣﹣﹣由山頭望宛如黑龍,等高線不能表示困難地形。一個轉彎,氣象萬千、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培養 人們冒險犯難 精神。
技術層面高﹣﹣﹣激流泳渡、平衡與人工攀登、峭壁高繞、地圖研判、隊員實力需整齊
情趣多元化﹣﹣﹣泳潭、露宿、營火、垂釣、捉蝦、採集、賞鳥、賞楓、賞瀑
清 爽﹣﹣﹣天天時時洗澡,無汗臭之苦,無豔陽之苦,無荊棘之苦。

一般登山之特性〜〔陽剛〕
雄偉壯闊﹣﹣﹣大山頭、大峭壁、大草原、數日行程
內 景 觀﹣﹣﹣一覽無餘、涵養偉大胸襟,激發豪情壯志。
大 眾 化﹣﹣﹣路線分明,資料齊全,無需特殊器材,無需較豐富經驗,可容較多人參與。
缺少情趣﹣﹣﹣大太陽下負重埋頭苦幹,找營地,持手電筒摸黑,稜線上缺水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整晚「哈死」,早睡早起, 無聊的暗暝,登頂拍照就匆匆趕回。

六、溯溪前應先從事登山與攀岩活動

對溯溪而言:
Ⅰ登山可分訓練體力、膽識瞭解器材、裝備、糧食、地圖培養團隊精神適應條件惡劣 的大自然生活;
Ⅱ攀岩可分鍛鍊矯健的身手,過人之膽識熟練各種攀登技巧,正確使用各種裝備器材。

七、溯溪可提昇登山運動之水準
 尋找開發新的登頂與撤退路線,提供新方式新路線
 協助溪谷生態保育工作,而不限於山坡、稜線
 協助提昇山難搜救技術
 使裝備、糧食更加精簡、進步、科學化
 使爬岩運動生活化、自然化、實用化
 做為海外巨峰遠征隊之基礎訓練
 做為雪地攀登之基礎訓練〜耐寒繩索操作
 協助有系統的開發整理山系〜大濁水南溪、丹大溪、太魯閣山系
 促進國際山岳連盟(UIAA),提昇本國山岳地位

八、溯溪技術

 對水技術:淺瀨、拄杖、搭肩、泳渡、跳水、突出吊橋、投擲、冰鎚、背包拖泳

 對岩技術:高繞〜確保、枯枝、不離溪谷、下降、

攀登瀑布〜人工攀登先下方確保再上方確保

地圖技術:現地對照,配合高度計、支流,尾根稜、大轉折、大崩壁

生活技術:生火、營地選擇

九、溪谷的危險與對策

1.滑落-邊攀、高繞、爬瀑-注意力散漫、緊張、碰撞
2.溺斃-急流、深潭-未確保、大意
3.溪水暴漲-豪雨注意氣象、慎選營地
4.落石-下雨、高繞、下降隔時、集中、清除、訓練
5.誤入支流-判斷力、高繞太遠
6.獨行-行動困難,無人確保,照應,隊伍不得少於五人
7.動物-熊、蛇、蜂

十、溪谷搜救實例

83年陳啟煌塔羅灣溪搜救實例:

90年張連榮烏來波露山墬崖搜救實例:

96年江照銘烏來昇龍瀑布墬崖搜救實例:

吳清隆烏來加久寮溪水難實例:

97年連安尹鹿母潭水難實例:

十一、溪谷搜救要領

1.正確研判消息-一稜之隔,天壤之別
2.廣泛蒐集資料-地圖、溯行記錄、獵戶、迷山者衣著,裝備
3.迅速組成搜救隊伍-人員、裝備整齊
4.不可挾帶家屬或無經驗的人員下溪
5.正確研判決定下溪地點-單向或會合
6.往下游搜救比往上簡單、有效-迷者往下
7.兵分兩岸全面搜尋、支流
8.搜查可疑之之腳印、砍痕、折枝、遺落物品、石洞
9.善用科技通信、於稜上設指揮所、每隊須兩支
10.無受傷、虛弱者,給予休息保暖,餵食及心理輔導
11.受傷者應予包紮固定傷肢或製作擔架
12.應往下游移動、短程順流而出
13.尋找緩稜或支流上升
14.架設突擊吊橋或背包筏渡潭
15.利用滑輪與攀升器拖吊傷者上升
16.依現場地形,裝備人員而訂
17.正確通知稜上人員往下支應
18.隨時向指揮中心報告地點及傷患情況

十二、溯溪運動發展之回饋

從沙里仙溪開始至今已有二十幾年頭,說它失敗沒落﹣﹣但絕大部分的戶外活動愛好者都知道這個運動。報章、雜誌經常報導,二十幾年來每年都有日本隊伍組隊與國內好手聯合攀登溪谷。說溯溪運動推展成功﹣﹣但絕大部分的戶外活動愛好者都並未真正溯過溪,台灣大部分溪谷猶未開發。社團自組隊伍長程溯行少之又少,發展空間頗大。

十三、溯溪運動之展望

台灣地理特性山高水急,幾十公里內落差幾近四千公尺,幼年期的河谷嚴重切割、蘊藏大量深潭、巨瀑,是溯溪者天堂。

未來走向,個人認為
1.鼓勵各登山團體與大學山社成立溯溪組
2.配合媒體報導,以收事半功倍之效
3.推展人員之新陳代謝
4.專門書刊之出版-溯行報告書、教科書
5.定期刊物之出版-刊載各地活動概況
6.溯溪裝備之國內能大量廉價生產
7.有計劃的大水系溯行-大甲溪流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大區域溯行-玉山國家公園
8.廣邀外國團體到台灣溯溪以提昇水準
9.進軍其他未開發溯溪活動之國家地區
10.與生物、地理、水利、林業等學術單位聯合探溯台灣溪谷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